《潜夫论》

作者: 王符

本训 第三十二

上古之世,太素之时,元气窈冥,未有形兆,万精合幷,混而为一,莫制莫御。若斯久之,翻然自化,清浊分别,变成阴阳。阴阳有体,实生两仪,天地壹郁,万物化淳〔二〕,和气生人,以统理之。〔三〕

〔一〕○铎按:此节信集中表现其唯物主义天道观之重要论着。以为元精自化,有道存乎其间,而道生于气。气有和有乖。凡四时五行,人类万物,吉凶变异,莫非二气迭相运而成之者也。和气生人,而人行能动天地,故理政以和天气,则可兴大化而致太平。盖旨远辞微,诸政论之义皆从此出。学者循是以读他篇,庶窥其思想体系之全矣。

〔二〕易系辞下传。王弼本“壹郁”作“絪缊”。按说文作“壹●”。王本“淳”作“醇”,白虎通嫁娶篇引易与此同。

〔三〕○铎按:史记天官书:“三光者,阴阳之精,气本在地,而圣人统理之。”

是故天本诸阳,地本诸阴,人本中和〔一〕。三才异务,相待而成,各循其道,和气乃臻,机衡乃平〔二〕。

〔一〕以上本易干凿度,列子天瑞篇同。

〔二〕“机”旧从玉,据班禄篇改。

天道曰施,地道曰化,人道曰为〔一〕。为者,盖所谓感通阴阳而致珍异也〔二〕。人行之动天地,譬犹车上御驰马,蓬中擢舟船矣〔三〕。虽为所覆载〔四〕,然亦在我何所之可〔五〕。孔子曰:“时乘六龙以御天〔六〕。”“言行君子所以动天地也,可不慎乎〔七〕?”从此观之,天□〔八〕其兆,人序其勋,书故曰:“天功人其代之〔九〕。”如〔一0〕盖理其政以和天气,以臻其功〔一一〕。

〔一〕“曰”旧并作“日”。大戴礼曾子天员篇云:“天道曰员,地道曰方。方曰幽,员曰明。明者,吐气者也;幽者,含气者也。吐气者施,而含气者化,是以阳施而阴化也。”春秋繁露云:“天道施,地道化,人道义。”

〔二〕白虎通封禅篇云:“王者承天统理,调和阴阳。阴阳和,万物序,休气充塞,故符瑞并臻,皆应德而至。”汉书董仲舒、公孙弘传皆言其事。

〔三〕“舟船”旧作“自照”。按叙录云:“圣人运之,若御舟车。”御览七百六十九引此文作“篷中棹舟”,“舟”字据改。照、船字形相近,以意订正。广韵云:“篷,织竹夹箬覆舟也。”说文无“篷”字,古盖借“蓬”为“篷”。擢、棹亦古今字。诗竹竿毛传:“楫,所以擢舟也。”

〔四〕礼记中庸云:“天之所覆,地之所载。”

〔五〕“可”疑“耳”。

〔六〕易干文言。

〔七〕系辞上传。

〔八〕程本作“呈”。

〔九〕皋陶谟。“功”程本作“工”,与今书同。忠贵篇亦作“工”。○铎按:今文家说此经,皆以王者代天官人为义。书尧典“百工”,史记作“百官”,则作“功”者借字也。

〔一0〕“如”疑衍,或下有脱文。

〔一一〕汉书李寻传云:“古之王者,尊天地,重阴阳,敬四时,严月令,顺之以善政,则和气可立致,犹枹鼓之相应也。”

是故道德之用,莫大于气。道者,气〔一〕之根也。气者,道之使也。必有其根,其气乃生;必有其使,变化乃成〔二〕。是故道之为物也,至神以妙;其为功也,至强以大。天之以动,地之以静,日之以光,月之以明,四时五行,鬼神人民,亿兆丑类〔三〕,变异吉凶,何非气然?

〔一〕“气”旧脱。

〔二〕易系辞下传云:“变化云为。”礼记中庸云:“动则变,变则化。”

〔三〕定四年左传云:“将其类丑”,杜注:“丑,众也。”

及其乖戾,天之尊也气裂之〔一〕,地之大也气动之〔二〕,山之重也气徙之〔三〕,水之流也气绝之〔四〕,日月神也气蚀之〔五〕,星辰虚也气陨之〔六〕,旦有昼晦〔七〕,宵有〔八〕,大风飞车〔九〕拔树〔一0〕,偾电为冰〔一一〕,温泉成汤〔一二〕,麟龙鸾凤,蝥蠈蝝蝗〔一三〕,莫不气之所为也。

〔一〕旧脱“之”字,卢学士补。

〔二〕卢补。

〔三〕卢补。

〔四〕史记天官书所云“天开县物,地动坼绝,山崩及徙川塞溪垘”是也。

〔五〕天官书云:“日月薄蚀”,集解:‘韦昭曰:“亏毁为蚀。”’

〔六〕春秋繁露玉英篇云:“星坠谓之陨。”

〔七〕汉书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“昼冥晦”,颜师古注:‘僖十五年“九月己卯晦,震伯夷之庙。”谷梁传曰:“晦,冥也。”’

〔八〕王先生云:‘按“宵有”下有脱文。以“昼晦”例之,疑是“夜明”二字。庄七年左传:“恒星不见,夜明也。”’继培按:淮南子泰族训云:“昼冥宵光。”此亦当言“宵光”事。“宵光”即左传所云“夜明”。史记天官书云:“天雷电、虾虹、辟历、夜明者,阳气之动者也。”

〔九〕隐三年左传云“郑伯之车偾于济”,杜注:“既盟而遇大风,传记异也。”疏云:“车踣而入济,是风吹之坠济水。”

〔一0〕书金縢云:“天大雷电以风,大木斯拔。”汉书谷永传云:“暴风之縢,拔树折木。”○铎按:“拔树”疑当别为句,而脱二字。

〔一一〕“愤电”当是“歕雹”。说文云:“雹,雨冰也。”或“愤”当为“积”,白虎通灾变篇云:“阴气专精,积合为雹。”

〔一二〕西京杂记:‘董仲舒云:“寒水极阴而有温泉。”’山海经海外东经:“下有汤谷”,郭注:“谷中水热也。”

〔一三〕尔雅释虫云:“食苗心,螟;食叶,蟘;食节,贼;食根,蟊。”“蝥蠈”即“蟊贼”。汉书五行志云:“宣公十五年冬,蝝生。董仲舒、刘向以为蝝,螟始生也。”说文云:“蝝,董仲舒说,蝗子也。蝗,螽也。”

以此观之,气运感动,亦诚大矣。变化之为,何物不能〔一〕?所变也神,气之所动也。当此之时,正气所加,非唯于人,百谷草木,禽兽鱼鳖,皆口养其气〔二〕。声入于耳,以感于心〔三〕,男女听〔四〕,以施精神。资和以兆衃,民之胎,含嘉以成体〔五〕。及其生也,和以养性,美在其中,而畅于四胑〔六〕,实于血脉,是〔七〕以心性志意,耳〔八〕目精〔九〕欲,无不贞〔一0〕廉絜怀履行者〔一一〕。此五帝三王所以能画法像而民不违,正己德而世自化也〔一二〕。

〔一〕“者道之使也”至此,旧错入德化篇。然此下尚有脱文。○铎按:“变化之为”疑当作“变化云为”,易系辞下传语,下篇亦用之。

〔二〕“口”当作“和”。王先生云:‘此文有脱误。以下句例之,宜云“皆味食于口,以养其气”。’○铎按:“声入于耳,以感于心”,指男女言,故继之以“男女听”云云。王氏以为指禽兽鱼鳖言,盖未得其旨。

〔三〕尚书大传云:“五载一巡守,群后德让,贡正声而九族具成,虽禽兽之声,犹悉关于律。”昭廿一年左传:‘泠州鸠曰:“夫音,乐之舆也;而钟,音之器也。天子省风以作乐,器以钟之,舆以行之,小者不窕,大者不●,则和于物,物和则嘉成。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,心亿则乐。”’

〔四〕“听”下脱一字。○铎按:盖脱“之”字。

〔五〕文有脱误。以下篇参之,当云“民之胎也,资和以兆衃,含嘉以成体。”说文云:“■,婦孕一月也。胎,妇孕三月也。”“衃”與“■”同。

〔六〕易坤文言。“胑”王弼本作“支”。

〔七〕“是”字旧脱。

〔八〕“意耳”旧倒。

〔九〕“精”疑“情”。○铎按:此书多以“精”为情,详下篇及梦列篇。

〔一0〕“贞”疑“具”。

〔一一〕逸周书官人解云:“其壮者观其廉洁,务行而胜私。”盐铁论散不足篇云:“履德行仁。”诗大东云“君子所履”,郑笺:“君子皆法效而履行之。”

〔一二〕“画法象”注见衰制篇。汉书公孙弘传:‘武帝策贤良制云:“盖闻上古至治,画衣冠,异章服,而民不犯。今何道而臻乎此?”对曰:“上古尧、舜之时,不贵爵赏而民劝善,不重刑罚而民不犯,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。”’

是故法令刑赏者,乃所以治民事而致整理尔,未足以兴大化而升太平也〔一〕。夫欲历三王之绝迹〔二〕,臻帝、皇之极功者,必先原元而本本〔三〕,兴道而致和,以淳粹之气〔四〕,生敦庞之民,〔五〕明德义之表〔六〕,作信厚之心〔七〕,然后化可美而功可成也。

〔一〕史记酷吏传序云:“法令者,治之具,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。”汉书礼乐志:‘刘向云:“教化,所恃以为治也;刑法,所以助治也。今废所恃而独立其所助,非所以致太平也。”’

〔二〕史记司马相如传云:“殊尤绝迹。”

〔三〕按班固西都赋及汉书叙传叙律历志并云:“元元本本。”○铎按:汉书薛宣传注:“原,谓寻其本也。”广雅释诂一:“謜,度也。”原、謜古今字。“元”即“原”之借,春秋繁露重政篇云:‘“元”犹“原”也。’

〔四〕易干文言:“纯粹精也。”“醇”与“纯”通。楚辞远游云:“精醇粹而始壮。”

〔五〕成十六年左传云:“民生敦庞。”

〔六〕礼记表记云:“仁者,天下之表也。”

〔七〕诗麟之趾云:“振振公子”,毛传:“振振,信厚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