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郡斋读书志》
作者: 晁公武卷十六
◎神仙类
*<度人经>三卷
右元始天尊说。<唐志>有其目,古书也。神仙之说,其来尚矣。刘歆<七略>,道家之学与神仙各为录。其后学神仙者稍稍自附于黄、老,乃云:有元始天尊,生于太元之先,姓乐,名静信,常存不灭。每天地开闭,则以秘道授诸仙,谓之开劫度人。延康、赤明、龙汉、开皇,即其纪年也。受其道者,渐致长生,或白日?天。其学有授?之法,名曰“齐”;有拜章之仪,名曰“醮”;又有符咒以摄治鬼神,服饵以蠲除秽浊。至于存想之方,导引之诀,烹炼变化之术,其类甚众。又葛洪、寇谦、陶弘景之徒相望而出,其言益炽于世。宝贵者多惑焉,然通人皆疑之。国朝修<道藏>,共六部,三百一十一秩,而神仙之学如上所陈者居多,兴道家绝不类。今于其间取自昔书目所载录之,又?而为二;凡其说出于神仙者,虽题曰“老子”、“黄帝”,亦皆附于此,不以名乱实也。若夫容成之术,虽收于歆辈者,以荐绅先生难言之特削去不录。
*<大洞真经>一卷
右题云高上虚皇君等。道书,三十七章。晋永和中,上清紫微元君降授于王夫人,是<上清高法>。<道藏>书六部:一曰大洞真部,二曰灵宝洞元部,三曰太上洞神部,四曰太真部,五曰太清部,六曰正一部。李氏<道书志>四类:一曰经诰类,二曰传录类,三曰丹药类,四曰符篆类,皆以此书为之首,然<唐志>不载,故以此<度人经>云。
*<黄庭内景经>一卷
右题<大帝内书>,藏?谷阴,三十六章,皆七言韵语。梁丘子叙云:“扶桑大帝命?谷神王传魏夫人,一名<东华玉篇>。黄者,中央之色,庭者,四方之中。外指事,即天、人、地中;内指事,即腊、心、脾中,故曰‘黄庭’。”
*<黄庭外景经>三卷
右叙谓老子所作,与<法帖>所载晋义之所书本正同,而文句颇异。其首有“老子?居,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”两句,其末有“吾言毕矣勿妄陈”一句,且改“渊”为“泉”,改“治”为“理”,疑唐人诞者附益之。<崇文总目>云“记天皇氏至帝菪受道得仙事”,此本则无之。
*<真诰>十卷
右梁陶弘景撰。皆真人口授之诰,故以为名。记许迈、许谧、杨义诸仙受道之说,本七卷:<运题>一,<象甄>二,<受授>三,<协昌期>四,<稽神枢>五,<握真辅>六,<翼真检>七。后人析第一、第二、第四,各为上下。
*<西?经>四卷
右题曰太上真人尹君纪录。老子将游西域,既为关令尹喜说五千言,又留秘旨,凡三十六章,喜述之,为此经。其首称老君西?,闻道竺乾,有古先生,是以就道。说者以“古先生”,佛也。事见<广洪明集辩惑论>。
*<韦注西?经>二卷
右梁道士韦处玄。分上下经:上经三七,法天之阳数,分二十一章;下经四七,法地之阴数,总四十九章,象大衍用数云。<唐志>称处玄<集解>。以“闻道竺乾”为“经道竺乾”,以“古先生”为老子自谓。
*<同玄注西?经>四卷
右唐洞玄子注,其姓名未详。<唐志>有戴诜<注西?经>,疑此或诜书也。分三十六章,谓竺乾古先生非释氏之号云。
*<徐注西?经>二卷
右徐道邈撰。句曲人,未详何代。其本以“有古先生善入无为”作“善入泥丸”。“古先生者,吾之师也,化乎竺乾”作“吾之身也,化胡竺乾”云。
*<步虚经>一卷
右太极真人传左仙公,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、玉京,飞巡虚空之所讽咏,故曰“步虚”。
*<定观经>一卷
右题曰:天尊授左玄真人述,定心惠观等修,故以为名云。
*<内观经>一卷
右老子撰。述人胞胚、魂魄、众神之名,当谤观身心,俾不染浊秽,乃可常存云。凡二十有二章。
*<老子化胡经>十卷
右魏明帝为之序。经言老子归昆仑化胡,次授?宾,後及天竺。按裴松之<三国志注>言“世称老子西入流沙,化胡成佛”。其说盖起于此。<议化胡经八状>附于後。<唐志>云:“万岁通天元年,僧惠澄上言乞毁<老子化胡经>,秋官侍郎刘如?等议状。”证其非伪,此是也。
*<太清经>一卷
右<太清护命灵文>,金阙上真按付修道之士,可以除邪治病云。
*<天蓬神咒>一卷
右未祥撰。<邯郸书目>载道书最众,已上八种皆有之。
*<登真隐诀>二十五卷
右梁陶弘景撰。景以为学其诀者,当由阶而登,真文多隐,非诀莫登,故以名书。凡七篇十七条,<隋志>云。
*<神仙可学论>一卷
右唐吴筠撰。嵇康谓神仙不可以学致,筠意不以为然,故演修习之方,以勉学仙之士云。
*<坐忘论>一卷
右唐司马承祯字子微撰。凡七篇。其後有文元公跋,谓子微之所谓“坐忘”,即释氏之言“宴坐”也。
*<天隐子>一卷
右唐司马子微为之序,云:“天隐子,不知何许人,著书八篇。修炼形气,养和心灵,归根契於伯阳,遗照齐乎庄叟。殆非人间所能力学者也。”王古以天隐子即子微也。一本有<三宫法>附于後。
*<抱朴子内篇>二十卷
右晋葛洪撰。洪,字稚川,丹阳句容人。元帝时,累召不就,止罗浮山,钅东丹著书,推明飞升之道,导养之理,黄白之事。二十卷名曰<内篇>,十卷名曰<外篇>,自号抱朴子,因以命书。
*一百二十卷
右皇朝张君房等纂。君房,祥符中谪官宁海。时圣祖降,朝廷尽以秘阁道书付杭州,俾戚纶、陈尧臣校正,纶等同王钦若荐君房专其事。君房诠次,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,於是掇其蕴奥,总万馀条,成是书。仁宗时上之。
*<群仙会真记>五卷
右唐施肩吾集言炼养形气、补毓精神、成内丹之法,凡二十五篇。
*<彭晓注参同契>三卷
右汉魏伯阳撰。按<神仙传>:伯阳,会稽上虞人,通贯诗律,文辞赡博,修真养志,约<周易>作此书,凡九十篇。徐氏笺注。桓帝时,以授同郡淳于叔通,因行于世。彭晓为之解。隋、唐书目皆不载。按唐陆德明解“易”字云:“虞翻注<参同契>,言字从‘日’下‘月’。”今此书有“日月为易”之文,则其为古书明矣。
*<张随注参同契>三卷
右皇朝张隋皇祐中居青城山,注魏伯阳之书,列十数图于其后。
*<参同契太易图>一卷
右不题撰人。论周天火候,有<太易>、<太初>、<太始>、<太素>、<太极>、<四象>、<五行>等二十四篇并图。按<崇文总目>云“张处撰”。而李献臣以为“天老神君撰,?常子张处序。亦名<至药丹诀>”。未知孰是。
*<混元内外鉴二卷延寿经>一卷
右“混元”,谓老子也,亦导引之术,<内篇>八,<外篇>三。其<延寿经>一卷附后。
*<玉皇圣胎神用诀>一卷
右<玉皇诀>,云野人郎肇注。
*<太上说魂魄经>二卷
右题曰老子撰。载三魂七魄名字、形状、好恶,以咒术存制之。<崇文>题曰<太上灵书>。李氏亦有其目。
*<无上秘要>九十五卷
右题曰元始天尊说。<艺文志>止七十二卷,不知何时析出二十三通也。
*<葛仙翁胎息术>一卷
右仙翁葛洪也。
*<太清服气口诀>一卷,<太起经>一卷,<闭气法>一卷,<太上指南歌>一卷
右四书皆题曰老子撰。服气诀也。
*<食气经>一卷
右太皇子撰。未详。李邯郸云“似杂集之书”。
*<道引养生图>一卷
右梁陶弘景撰。分三十六势,如“鸿鹤徘徊”、“鸳鸾戢羽”之类,各绘像于其上。田伟家本少八势。
*<天真皇人九仙经>一卷
右天真皇人为黄帝说。一行、罗公远、叶法静注。论水火龙虎造金丹之术,崇文书也。按<九仙经兴废记>云:“此经黄帝留峨眉山石壁,汉武帝时得之,大中尝禁断”。
*<阴府内丹经>一卷
右题曰老子说。
*<日月元枢枢论>一卷
右唐刘知古撰。明皇朝,为绵州昌明令。时诏求通丹药之士,知古谓神仙大药无出<参同契>,因著论上于朝。
*<大还丹契秘图>一卷
右草衣洞真子玄撰。凡十二章。大还丹者,乃日月精气之所致也。论火候,则以朔望为据,记药物,则以铅汞为名云。
*<紫阳金碧经>二卷
右皇元真人撰,广成子述,河上公修。为六十四章。上明合和习真之法,中有调神理气之方,下有还丹鼎上?之术。<崇文目>有三卷,今逸其一。
*<金碧潜通>一卷
右题长白山人元阳子解,未祥何代人,不知其撰人姓名。按<邯郸书目>云羊参微集。其序言“本得之石函,皆科斗文字。世有三十六字诀,七曜、五行、八卦、九宫,论还丹之事,其辞多隐,人莫之识。刘真人演仰观上象,以定节度,今之所作,多不成者,盖不得口诀故也。吾恐坠匿圣文,故著上经,?号<金碧潜通>。金者,刚柔得位,火不能灼,服之则仙游碧落”云。疑即参微所撰也。<道藏>止收。
*<还丹歌>一卷
右元阳子撰。次序杂乱,非完书也。大旨解<参同契>。<李氏书目>云:“海客李玄光遇玄寿先生于中岳,授此。”未祥玄光何代人。
*<龙虎通元要诀>一卷
右苏元朗撰。以古诀<龙虎经>、<参同契秘>、<金碧潜通诀>,其文繁而隐,故纂其要为是书。李邯郸家本题云“青霞子,隋开皇时人”,不出名氏,岂元朗之号耶?
*<胎息秘诀>一卷
右唐僧遵化撰。论达磨胎息,总十八篇,歌二十三首,凡一千四百四十言,天?丁酉书成。
*<易成子大丹诀>一卷
右彭仲堪撰。不知何代人,字舜元。天台遇一异僧,授此术。论火候。
*<青牛道士歌>一卷
右题曰青牛道士,未祥。
*<八段锦>一卷
右不题撰人。吐故纳新之诀也。
*<高象先歌>一卷
右高先撰。象先,其字也,未祥何代人。论<参同契>。
*<金丹诀>一卷
右皇朝张瑾撰。治平中,授丹诀于荣中立,后因叙其事,以教后学。自此以下,皆非古今书目所载。以其世多传者,不可不收也。至于<北斗经>之类,以为永寿元年老子所说,尤鄙浅可笑,虽行于世,亦削去。
*<真一子还丹金钅龠一卷太清火式经一卷九天玄路秘论一卷灵源>铭一卷太清炉鼎斤两诀一卷
右五书,不著撰人。论龙虎铅汞火候之术。
*<玉芝书>三卷
右皇朝陈举撰。举,字子堙,苏州人。
*<授道志>一卷
右皇朝杨谷,真宗朝尝遇神仙于成都药市,自授其道本。<李氏书目>亦载,云谷自号纯粹子。
*<通玄秘要悟真篇>一卷
右皇朝张用成撰。用成,字平叔,天台人。熙宁中,隋陆师闵入蜀,授道于隐者,因成律诗八十一首。
*<养生丹诀>一卷
右皇朝皇甫士安撰。士安,岷山道士也。
*<归正议>九卷
右皇朝林灵素撰。驳佛书中非道家者。
◎释书类
*<四十二章经>一卷
右天竺释迦牟尼佛所说也。“释迦”者,华言“能仁”。以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生。十九学道,三十学成,处世演道四十九年而终,盖年七十九也。没后,弟子大迦叶与阿难纂掇其平生之言成书。自汉以上,中国未传,或云虽传而泯绝于秦火。张骞使西域,已闻有浮赌之教,及明帝感傅毅之对,遣蔡?、秦景使天竺求之,得此经以归。中国之有佛书自此始,故其文不类他经云。佛书自?、景以来至梁武帝华林之集,入中国者五千四百卷。曰经、曰论、曰律、谓之“三藏”,传于世盛矣。其徒又或摘出别行,为之注释、疏钞,至不可选纪,而通谓之律学。厥后达磨西来,以三藏皆筌蹄,不得佛意,故直指人心,俾之见性,众尊之为祖,学之者布于天下。虽曰不假文字,而弟子录其善言,往往成书,由是禅学兴焉。观今世佛书,三藏之外,凡讲说之类,律学也;凡问答之类,禅学也。藏经猥众,且所至有之,有录,今取其馀者列于篇。此经虽在<藏>中,然以其见于<经籍志>,故特取焉。
*<华严经合论>一百二十卷
右按<纂灵记>云,<华严>大经,龙宫有三本:佛灭度後六百年,有龙树菩萨入龙宫,诵下本十万偈,四十八品,流传天竺。晋有沙门支法领得下本,分三万六千偈,至此土,义熙十四年,译成六十卷。唐证圣元年,于阗沙门喜学再译旧文,兼补诸阙,通旧总四万五千颂,成八十卷,三十九品。<合论>者,唐李通玄所撰。通玄,太原人,宗室子也。当武后时,隐居不仕。旧学佛者皆曰佛说此经时,居七处九会,独通玄以为十处十会云。
*<华严经清凉疏>一百五十卷
右唐僧澄观撰。澄观居清凉山,号清凉国师,即韩愈赠之诗者。文元公有言曰:“明法身之体者,莫辨於<楞严>,明法身之用者,莫辨於<华严>。”学佛者以为不刊之论云。
*<华严决疑论>四卷
右唐李通玄撰。通玄即为<华严合论>,又著此书。皇朝张商英使河东,得之寿阳县东浮屠废书中。
*<华严经略>一卷
右唐僧澄观撰。澄观既疏<华严>,又撮其大意为此,凡四十二章。
*<华严起信文>一卷
右唐僧善孜撰。善孜,潭州太平寺僧也。每品一章,撮其大指,凡三十九章。
*<华严经百门义海>二卷
右唐僧法藏撰。法藏,长安崇福寺僧也。分十章。
*<华严奥旨>一卷
右唐僧法藏撰。又曰<妄尽还源观>。凡六门。
*<法界摭要记>四卷
右皇朝僧遵式述。其序云:“元上初,览清凉<玄镜>,圭峰注,取其合者录之。”
*<法界披?集>一卷
右皇朝僧道?述。杜顺纂<华严经义>,撰<法界观>,道通又分十玄门。
*<华严吞海集>一卷
右皇朝僧道通述。<华严经>七处、九会、三十九品、五万四千偈,其文浩博。澄观为之疏,尤难观览道通约之,成万三千言,以便初学。
*<注维摩诘所说经>十卷
右天竺维摩诘撰。西域谓净名曰维摩诘,广严城处士也。佛闻其病,使十弟子、四菩萨往问讯,皆以不胜任固辞。最后遣文殊行,因共变妙道,遂成此经。其大旨明真俗不二而已。净名演法要者,居世出世也。不以十弟子、四菩萨为知法者,斥其有净秽之别也。文殊大智,法身之体也。净名处俗,法身之用也。俾体用相酬对,皆真俗不二之喻也。姚秦僧鸠摩罗什译。按<开元释教录>云“罗什”者,华言“童寿”,天竺人也。苻坚遣吕光破西域,俘之以归。姚兴迎致长安,译经于逍遥园。凡四十部,此其一也。本三卷十四品,其后什之徒僧肇、道生、道融等为之注,?为十卷。予得之董太虚家,盖襄阳木本也。唐李繁颇言此注后人依托者。
*<法华言句>二十卷
右唐僧智ダ撰。智ダ居天台山,号天台教。五代兵乱,其书亡。钱ㄈ闻高丽有本,厚赂因贾人求得之,至今盛行於江浙。
*<金刚经会解>一卷
右後秦僧鸠摩罗什译。唐僧宗密、僧知恩、皇朝僧元仁、贾昌朝、王安石五家注。予弟公?日诵三过。予靳之曰:“汝亦颇知其义乎?”对曰:“知之。其义明万物皆空,故古人谓以空为宗也。”予曰:“金刚者,坚固不坏之义也。万物之空,何以谓之金刚?”复曰:“‘六如偈’其言明甚,独奈何?”因语之曰:“汝之过,正在以有为法同无为法,以真空同顽空耳。张湛曰:‘身与万物同有,其有不有;心与太虚同无,其无不无。’庶几知此哉!”
*<禅宗金刚经解>一卷
右皇朝安保衡采摭禅宗自达磨而下发明是经者参释之。序称:其有言涉修证者,北宗法门也;举心即佛者,江西法门也;无法无物者,本来如是者,曹溪法门也。
*<六祖解金刚经>一卷
右唐僧惠能注。<金刚经>凡六译,其文大概既同,时小异耳,而世多行姚秦鸠摩罗什本。
*<楞伽经>四卷
右宋天竺僧求那跋陀罗译。楞伽,山名也。佛为大慧演道于此山。元魏僧达磨以付僧慧可,曰:“吾观中国所有经教,唯<楞伽>可以印心。”谓此书也。释延寿谓此经,以佛语心为宗,而李通玄则以为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无我为宗。按经说第八业种之识,名为如来藏,言其性不二,明伪即出世也。延寿所云者,指其理,通玄所云者,指其事,非不同也。
*<圆觉经疏>三卷
右唐长寿二年,天竺僧觉救译,宗蜜疏解。<圆觉>之旨,佛为十二大士,说如来本起因地,终这以三观。<楞严>之旨,阿难因遇魔娆,问学菩提最初方便,终之以二义。盖<圆觉>自诚而明,<楞严>自明而诚,虽若不同,而二义三观,不出定慧,其归岂有二哉!
*<六祖解心经>一卷
右唐僧慧能解。慧能,其徒尊之为六祖。
*<忠国师解心经>一卷
右唐僧慧忠,肃宗师事之。此其所著书也。
*<心经会解>一卷
右唐陈留僧玄奖译并注。“般若”者,华言“智慧”,“波罗蜜多”者,华言“到彼岸”,谓智可以济物入圣域也。长安中,僧法藏为之疏。元丰中,僧法泉亦注之。
*<楞严经疏>二十卷
右唐神龙二年,天竺国僧彼岸于广州译,房融笔授,皇朝了?撰疏,王随为之序。
*<楞严标旨>十卷
右皇朝僧晓月撰。其弟子应乾录,范峋为之序。<圆觉经>云:“修多罗教,如标指月。”其名书之意,盖取此。
*<会解楞严经>十卷
右唐僧弥伽释迦译语,房融笔授。皇朝井度集古今十二家解,去取之,成书。予尝为之序。
*<修已金刚经会要>一卷
右皇朝僧修己,住持峨眉山白水寺,道楷之法嗣也。
*<景德传灯录>三十卷
右皇朝僧道原编。其书披奕世祖图,采诸方语录,由七佛以至法眼之嗣,凡五十二世,一千七百一人。献之朝,诏杨亿、李维、王曙同加裁定。亿等润色其文,是正差缪,遂盛行於世,为禅学之源。夫禅学自达磨入中原,世传一人,凡五传至慧能,通谓之祖。慧能传行思、怀让,行思之后,有良价,号“洞下宗”;又有文偃,号“?门宗”;又有文益,号“法眼宗”;怀让之后有灵?、慧寂,号“沩仰宗”;又有义玄,号“临济宗”。五宗学徒遍于海内,迄今数百年。“临济”、“?门”、“洞下”,日愈益盛。尝考其世,皆出唐末五代兵戈极乱之际,意者,乱世联明贤豪之士,无所施其能,故愤世嫉邪,长往不返,则其名言至行,譬犹联珠叠璧,虽山渊之高深,终不能掩覆其光彩,而必辉润于外也。故人得而著之竹帛,罔有遗轶焉。
*<玉英集>十五卷
右皇朝王随撰。先是杨亿编次<传灯录>三十卷,随删去其繁大半,上之。
*<天圣广灯录>三十卷
右皇朝李遵勖编。断自释迦以降。仁宗御制序。
*<分灯集>二十五卷
右皇朝井度编。盖续三<灯录>也。
*<靖国续灯录>三十卷
右皇朝僧惟白编。惟白,靖康初住法?寺,驸马都尉张敦礼以其书上于朝,徽宗为之序。分<正宗>、<对机>、<拈古>、<颂古>、<偈颂>五门。
*<禅苑瑶林>一百卷
右皇朝井度编。取三<灯录>所载祖师言行,附入诸方拈提语句,且是正其差误云。
*<庞蕴语录>十卷
右唐庞蕴,襄阳人,与其妻子皆学佛。后人录其言成此书。
*<雪窦颂古>八卷
右皇朝僧道显撰。道显居雪窦山。所谓“颂古”者,犹诗人之“咏史”云。
*<古塔主语录>三卷
右皇朝僧道古撰。范文正喜之,尝亲为疏,请说法,有句云:“道行无玷,孤风绝攀”,时以为非溢美也。
*<碧岩集>十卷
右皇朝僧克勤解<雪窦颂古>名曰<碧岩集>。
*<肇论>四卷
右姚秦僧洪肇撰。师罗什,规模庄周之言,以著此书。<物不迁>、<不真空>、<般若无知>、<涅?>无名四论。<传灯录>云,肇後为姚兴所杀。
*<观心论>一卷
右魏菩提达磨撰。
*<百法论>一卷
右唐僧玄奘译。西域僧天亲所造。所谓一切法者,其略有语:一心法,二心所有法,三色法,四心不相应行法,五无为法。心法八种,心所有法五十一种,色法十一种,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,无为法六种,故曰“百法”。
*<起信论>一卷
右唐僧宗密注,僧真谛译。天竺第十二祖马鸣大士所造也。虽云名相,盖明心宗,指义玄微,文辞明纟致,故盛行于世,若<肇论>、<百法>、<唯识>及此学者,皆颛门名家,故<藏>中所收亦录于此。
*<辨正论>八卷
右唐释法琳撰。颖川陈良序云:“法琳,姓陈,关中人。著此书,穷释、老之教源,极品藻之名理。”宣和中,以其斥<老子>语,焚毁其第二、第四、第五、第六、第八凡五卷,序文亦有剪弃者。
*<破邪论>二卷
右唐释法琳撰。辨傅弈所排毁。虞世南为之序。
*<甄正论>三卷
右唐释法琳撰。已上三书,皆经宣和焚毁,<藏>中多阙,故录之。
*<辅教编>五卷
右皇朝僧契嵩撰。藤州人。皇祐间,以世儒多诋释氏之道,因著此书,广引经籍,以证三家一致,辅相其教云。
*<玄圣蘧庐>二卷
右唐李繁撰。繁学於江西僧道一,敬宗时,尝与丁公著、陆亘入殿中抗佛、老,讲论唐、虞。愈称其家多书,一览终身不忘。太和中,舒元舆诬其滥杀不辜,系狱。知且死,著书十六篇,以明禅理。自谓临死生而不惧,贤於颜回在陋巷不改其乐。呜呼,可谓贤矣!而史载其平生行事甚?鬼,独何欤?
*<原人论>一卷
右唐僧宗蜜撰。<斥执迷>、<褊浅>、<直显真源>、<会通本末>凡四篇。
*<宗镜录>一百卷
右皇朝僧延寿撰。延寿,姓王氏,馀杭人,法眼嫡孙也。建隆初,钱忠懿命居灵隐,以释教东流,中夏学者不见大全,而天台、成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,乃立重阁,馆三宗知法僧,更相诘难,至讠皮险处,以心宗旨要折衷之。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,华、梵圣贤之语三百家,以佐三宗之义,成此书。学佛者传诵焉。天台者,僧智ダ也,解<法华经>;贤首者,僧法藏也,述<华严经>;慈恩者,僧玄奘也,译<般若经>。
*<六祖坛经>三卷
右唐僧惠昕撰。记僧卢慧能学佛本末。慧能号六祖。凡十六门。周希後有序。
*<释氏要览>三卷
右皇朝僧道诚集。杂录释典,旁采书传,分门编次,成二十类。天禧三年书成。
*<锦囊集>一卷
右皇朝僧瑞光集。皆教其徒答问也。
*<弘明集>十四卷
右梁释僧?纂。僧?居锺山定林寺,号?律师。采前代胜士书记文述有益於释教者,集之成此书。
*<广弘明集>三十卷
右唐僧释道宣撰。道宣,麟德初居西明寺。以中原自周、魏以来,重老轻佛,因采辑自古文章,下逮齐隋发明其道者,以广僧?之书,分<归正>、<辨惑>、<佛德>、<法义>、<僧行>、<慈恻>、<诚功>、<启福>、<灭罪>、<统归>等十门。
*<林间录>四卷
右皇朝僧德洪撰。记高僧嘉言善行,谢逸为之序。然多寓言,如谓杜祁公、张安道皆致仕居睢阳之类,疏阔殊可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