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十六计》

  • 作者:佚名
  • 成书年代:明清

简介

三十六计,或称三十六策,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,语源于南北朝,成书于明清。 此书内容丰富,李荃在进书表中称:“人谋、筹策、攻城、器械、屯田、战马、营垒、阵图、囊括无遗,秋毫毕录。其阴阳天道,风云向背,虽远人事,亦存而不忘。”,后人非常重视。

“三十六计”一词语出《南齐书·王敬则传》提到的“三十六策”:“敬则曰:‘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。汝父子唯应急走耳。’”檀公,指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,“走为上计”指檀道济伐魏不利,粮草被焚,宋军乏食,主动退兵之事。他把计谋全用在“走”上面,包括“唱筹量沙”和“空城计”(都是装腔作势而得以撒退),而有“走为上计”的说法。

三十六计的典故由此而来。但对于当时是否已有“三十六计”这样一本书,《南齐书》和《南史》中均无记载。宋代惠洪《冷斋夜话》有: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”一语。元朝以后,此语多见于小说戏曲之中,例如关汉卿《窦娥冤˙第二折》:“常言道的好,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,喜得我是孤身,又无家小连累,不若收拾了细软行李,打个包儿,悄悄的躲到别处,另做营生,岂不干净。”余易木《初恋的回声》七:“女婿比较机灵,一看形势不妙,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,溜之大吉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二回:“娘道:'我儿,三十六着,走为上着,只恐没处走。'”李玉《牛头山》第七出:“皇爷不要着急,三十六着走为上着。”

根据《易经》,六和八是阴的成数,而六更是阴数之极;三十六本为虚数,是阴数之极的平方,因此三十六计暗喻极多计谋。

第一套 胜战计

第二套 敌战计

第三套 攻战计

第四套 混战计

第五套 并战计

第六套 败战计